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释英
字实存,钱塘人
唐诗人厉玄之后也,素有能诗名。
历走、海、江、淮、燕、汴。
一日登径山,闻钟声,有省,遂弃官为浮屠,结茅天目山中。
数年,遍参诸方,有道尊宿,皆印可之,故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
别号「白云」,即以名其诗集。
牟巘翁、赵松雪、胡长孺林石田、赵春洲辈皆为之序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杭州钱塘人俗姓厉
字存实号白云
早喜为诗,历游闽海江淮燕汴间。
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出家为僧,结茅天目山中。
为诗超然出世。
有《白云》。
送黄龙明知客 拈起玻璃。
一轮明月。
扑碎玻璃。
红炉片雪。
因思吕洞宾
黄龙纳败阙。
半升铛里煮山川。
不识斧头元是铁。
莫若庞公见马师。
心空及第真英杰。
一口西江吸尽时。
化现三千广长舌。
归德演禅师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青州布衫。
当阳显露。
因甚持往南方。
觅取长篇偈句。
山僧无法可传。
毕竟有何分付。
一碗淡醋斋汤。
一钵香油豆腐。
吃得一饱齁齁。
世事总皆不顾。
禅人。
悟不悟。
于斯直下便承当。
何待更回归德府
天台洪禅人 天台石桥五百牛。
赵州石桥度驴马。
越圣超凡古至今。
赫赫声名洞天下。
一脚当头踏断来。
宽洪志气真潇洒。
勘破诸方老古锥。
澜翻辩舌如泉泻。
切莫骑牛更觅牛。
笑杀宾头卢尊者。
送伏龙溢南海维那 九月秋高暮山紫。
道人何事来于此。
黄花白露染单衣。
择友寻师问生死。
生死由来即自心。
一心起灭任漂沈。
尘劳衮衮如山积。
业识茫茫似海深。
拈起金锤俱击碎。
双溪落落无人会。
惊动千年老古锥。
三十乌藤雨霶霈。
示道信侍者 大信大疑。
大疑大悟
提起话头。
一切不顾。
行参坐究。
口念心思。
密密推穷。
时时觑捕。
忽然拶破疑团。
觌面更无回互。
布毛吹起塞虚空。
刹刹尘尘皆显露。
果能直下便承当。
何异灵山亲嘱付。
颂古 世尊初降王宫 瞿昙生下便惊群。
争似云门一棒亲。
尽道五更侵早起。
谁知更有夜行人。
勘辩 大都安讲主来参。
师问讲主讲甚么经。
答云。
金刚经。
曾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处得个省处。
师曰。
既是无来无去。
因甚得到这里。
答云。
便是无来无去底。
师云。
即今在甚么处。
答一喝。
师云。
下喝行拳都且止。
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
答云。
尽大地那里不是自己。
师云。
忽遇劫火洞然。
大千俱坏时如何。
答云。
我到这里却不会。
师云。
六祖不会破柴踏碓。
达摩不识九年面壁
你不会。
见个甚么。
答云。
我只是不会。
师云。
瞎汉。
请坐吃
虚谷和尚法语 径山虚谷和尚示庆禅人法语。
赵州访一庵主。
入门便问有么有么。
庵主竖起拳。
州云。
水浅。
不是泊船处。
又访一庵主。
问有么有么。
庵主亦竖起拳。
州云。
能纵能夺。
能杀能活。
便礼拜。
庵主既然一般竖拳。
因甚么肯一不肯一。
若从这里分辩得出。
许你具衲僧正眼。
师云。
山僧有六十棒。
前庵主竖起拳。
有杀人刀。
无活人剑。
好与二十棒。
后庵主竖起拳。
有活人剑。
无杀人刀。
也好与二十棒。
赵州因甚不肯前庵主肯后庵主。
也好与二十棒。
虚谷和尚教他自领出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茂元 1273 — 1357
松隐
茂禅师
字实庵
奉化郑氏子。
自幼喜趺坐。
十六依传法寺希颜出家。
使司米盐细务。
师叹曰。
离家为求道。
苟羁绁于此。
何异狗苟蝇营者耶。
乃潜行大江之西。
见南涧泉公。
师昼夜系念。
无须臾间断。
一夕。
月下炤。
起步檐隙间。
闻泉声有触。
遽往白之泉公。
泉公曰。
此间寻常施设。
不足发子大机大用。
盍往见古林茂公乎。
师即担簦启行。
既至。
古林问曰。
尔来欲何为。
师曰。
正为生死事大。
特来求出离尔。
林曰。
子明知四大五蕴。
是生死本根。
何缘入此革囊耶。
师儗议欲答。
林以杖击之。
师豁然有所悟入。
自是机辩峻绝。
纵横自如。
林深器之。
命居第一座。
至正壬午
宣政院
命长瑞云之清凉。
学徒奔凑。
机锋相加。
如兔走鹘落。
瞬目辄失。
沙门至问。
对未竟。
以手拍地而笑。
师曰。
滞货何烦拈出耶。
沙门嘘一声。
师厉声喝之。
沙门有省而去。
住清凉十五年
时退隐东堂。
影不出山。
凝尘满席。
元明良公。
师法侄也。
迎归天童之此轩。
一旦示微疾。
左右请书偈。
师举手指心曰。
我此中廓然。
何偈之为。
端坐凭几。
握右手为拳。
以额枕之而逝。
世寿八十五。
腊七十。
引龛行茶毗法。
火方举。
忽有物飘洒晴空中。
似雪非雪。
霏微缤纷。
盘旋烈𦦨之上。
至火灭乃已。
盖天华云。
火后舍利如珠玑者。
颇众。
宋文宪序曰。
闻方策所载。
灵僧示灭。
多有天华之祥。
或者谓。
大乘境界。
去来无迹。
奚以神异为事。
殊不知末习浇漓。
人怀厌怠。
苟无以耸动瞻视。
何以表真悟
而启正信哉。
示现微权。
固与诸法实相同一揆。
有如师者其事。
盖无让于古云。
禅师松隐者。
明州郑氏。
为古林大茂之嗣。
开法郡之清凉。
晚则高枕此轩。
湖海莫得而亲疏之。
共称为此轩铁老人。
老人常捋须笑曰。
释迦老子
塞井为臼。
达磨大师
以油益薪。
临济德山聻。
自点胸曰。
还较此轩百步。
复呵呵大笑。
是时所归仰者。
必指大茂小云。
少时常终日不言。
夜则趺坐。
其母恶之。
推使仆。
辄达旦。
目不少瞑。
年十六。
杭州法寺希颜落发。
颜以寺务属小
私叹曰。
以道故弃家。
胡为复入其家耶。
乃弃去孤游。
时云居有南涧泉禅师
鄱湖而谒之。
频为饶舌。
益不领。
乃疑宗师有密语。
故曰祖祖相授。
既有授受。
则教外别传之旨。
复安在哉。
于是。
不离南涧左右。
哀求不已。
南涧悯之。
乃谓曰。
子缘不在此。
当今有古林者。
乃横川之仲子。
现住饶州永福。
去此不远。
子宜往之。
或可发子之机。
如不相契。
紧抱一经一咒。
以待来生参禅可也。
奋走永福
见古林。
古林问曰。
道者来何所图。
对曰。
生死事大。
求出离耳。
曰。
你明知四大五蕴。
是生死根本。
何缘撞入此革囊中。
又拟对。
古林击之。
辄證于棒下。
乃趋出。
急搭伽黎向云居。
展拜曰。
禹力若不到。
河声流向西。
久之。
辞还两浙
古林曰。
教育英材。
贵顺时宜。
你以古而行今。
吾恐你与时违耳。
时违而欲唱道。
不亦难乎。
对曰。
以古而行今者。
俭也。
顺今而非古者。
奢也。
俭之病也。
不过无人。
然是其人亦至矣。
奢之弊也。
则狮虫出焉。
狮虫既出。
必成厉阶。
故传云。
与其奢也宁俭。
其今日之谓与。
古林贤之。
既还浙。
游道峰分月江印之座。
于法门轻重。
不阿其意。
每以事拂
不怿。
良久曰。
首座
乃人天眼目。
所见甚当。
识者两贤之。
至正壬午
出世清凉。
剿绝枝蔓。
纯以真实接人。
有僧才申问。
便以手拍地而笑。
曰。
滞货何劳拈出。
僧乃嘘。
便喝。
僧彻旨而去。
每疾时弊。
架声名罗禅者。
又疾禅者乏正因。
上他勾当
互相热瞒。
上者。
以为一期佛事毕。
下者。
以为多生事足。
故燕坐常失声曰。
痛哉痛哉。
胡僧再来。
无复柰何。
遂退隐东堂。
屏绝人事。
天童元明良。
建朝元阁。
阁外更筑此轩而迎
喜就之。
良父事茂公
常勖良住持。
莫取先名。
须责晚效。
茂老且耄矣。
忽与侍者约期而死。
侍者请留偈。
曰。
此中廓然。
何偈为哉。
遂端坐凭几。
握右手为拳。
枕额而逝。
越七日色明顶温。
引龛。
阇维于太白峰前。
炬方举。
空中有物。
飘洒缤纷。
非雨非雪。
盘旋烈𦦨上。
火灭乃已。
识者曰。
天花也。
获舍利如珠者不胜计。
塔于瑞云山
谥曰佛光普炤禅师
赞曰。
丹沙出神龛。
啖之鸡犬。
鸡犬立化麟凤。
验实效也。
松隐生平语句。
味之者。
岂独为麟为凤而已哉。
则其实效。
更当何如也。
或惊公之作略。
别有一壶风月。
嗟乎。
曹溪波浪相似。
而人被陆沉。
公之有补于当时。
古今孰得而浅深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曤元 1275 — 1351年九月一日
智曤
更名疏石
字梦窗
姓源氏
势州人。
宇多天王九世孙。
九岁出家。
群书一览辄能记。
暨长。
绘死尸九变之相。
独坐观想。
慨然有求道志。
一夜梦。
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
一庞眉僧。
持达磨像。
授之曰。
尔善事之。
寤而叹曰。
洞明吾本心者。
其唯禅观乎。
更名疏石
无隐范公
又见一山宁公
不甚契。
后求指决于高峰日公。
于言下有省。
因夕坐久。
偶作倚壁势。
身忽仆去。
豁然大悟。
平生碍膺之物。
冰解雪融。
心眼烂然如月。
佛祖玄机。
一时烁破。
高峰嘱其护持。
且出其然无学元公手书一通。
𢌿之以寓相传付授之意。
师志在烟霞。
出世非所愿。
聘致皆力辞之。
甲州之龙山庵
五台山之吸江庵。
与夫泊船庵。
退耕庵。
兜率内苑。
皆师避隐之所。
或慕迫之不已。
至逃入海屿以避之。
春秋五十一。
国主后醍醐天王
强起师主南禅。
入见引坐。
师言所志求退。
王曰。
吾心非有他。
欲朝夕问道耳。
王妃薨。
强师再入南禅。
请宣说大戒。
执弟予礼弥谨。
国师之号
王即世。
太仓天王
复从师受戒。
愿为弟子。
敷宣之际。
有二星降于庭。
光如白日。
两宫国母。
请师于仙洞受五戒。
廷议重师名德。
复强师入天龙。
锡师号正觉心宗普济
遗以手书。
其略曰。
道振三朝。
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
再转法轮。
秉佛祖权。
数摧魔垒。
国中以为荣。
后化于兜率内院。
世寿七十九。
僧腊六十。
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之后。
送者黑白二万馀人。
皆哀恸不胜。
分存日所剪爪发。
瘗于云居。
发中累累生舍利云。
师仪观高朗。
慧学渊深。
凡所莅止。
如见一佛出世
香花供养。
惟恐或后。
故管领源公赖之。
尝与人言曰。
我从先人。
国师剧谈佛法。
达真乘。
遂能死生如一。
临事不慑。
而先人竟死于忠。
吾亦知委身以事君者。
国师化导之力。
然则师之道。
非特究明心学。
实足增其世教之重。
且其抗志高明。
视荣名利养。
澹若无物。
唯欲栖身林泉。
虽屡典大刹。
皆迫于王命而起。
世称大善知识
非师孰能当之。
宋文宪曰。
宋南渡后。
传达磨氏之宗于日本者。
自千光禅师荣西始。
厥后无学元公。
佛鉴范公之子。
附海舶东游。
大振厥宗。
高峰纂而承之。
师为高峰之遗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同时有智曤者,亦日本国人,势州源氏宇多天王九世孙。
其母祷于大士,梦吞金色光而孕,生时祥光盈室。
九岁出家,依平盐教院,授之书,一览辄能记诵。
稍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知色身不异空华,慨然有求道之志。
年十八,为大僧,礼慈观律师受具足戒。
寻学显密二教,垂三年,恐执滞名相,建修期道场以求玄应,满百日,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摩像授之曰:“尔善事之。
”既寤,拊髀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
”遂更名疏石字梦窗
谒无隐范于建仁寺,继至相州福山
山之名刹曰“建长”,缁锡之所萃止,时一山宁主之。
一山,甚相器重,令为侍者,朝夕便于咨决。
俄游奥州,闻有讲天台止观者,往听之,曰:“斯亦何碍实相乎。
”自是融摄诸部,昭揭一乘之旨,虽辩才无碍,然终以心地未明,伥伥然若无所归。
荐修忏摩法,期至七日,感神人见空中,益加振拔。
一山自建长迁主圆觉寺复蓬累而往,备陈求法之故,至于泣涕。
一山曰:“我宗无语言,亦无一法与人。
曰:“愿慈悲方便开示。
一山曰:“本来廓然清净,虽慈悲方便亦无。
”如是者三返。
疑闷不自聊,结跏澄坐,视夜如昼,目绝不交睫。
久之,往万寿禅寺见佛国高峰,日扣请如前。
高峰曰:“一山云何?
述其问答语甚悉。
高峰厉声曰:“汝何不云和上漏逗不少。
于言下有省,辞归旧隐常牧山,唯分阴是竞,誓不见道不止。
嘉元三年夏五月,一夕坐久,偶作倚壁势,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碍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烂然如月,佛祖玄机一时烂破。
乃作偈自庆,有“等间(閒)击碎虚室骨”之句,亟见高峰求印。
高峰喜曰:“西来密意,汝今已得之,善自护持。
”以书卷付之。
退接甲州龙山庵,高峰招住上野州之长乐寺,力辞不赴。
卓庵浓州古溪都,元帅平公之母觉海夫人,慕道行,欲一见之。
竟遁入五台山,縳吸江庵。
已而潜入海屿,夫人遣使迹之,使出世云岩寺
复辞,构泊船庵于卧龙山,退耕庵于总州,有终焉之意。
正中二年国主后醍醐天王宫使,领南禅禅寺,入见,王赐坐,因自陈“志在烟霞,出非所愿”。
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向道耳。
”不得已应命。
王时幸临之,相与谈论,或竟日乃去。
将及期,王逊位,亦引退。
道经势州,会新建善应寺成,延之开山。
未几,弃去,抵相州枢府郡公迫主净智寺,寻归锦屏山营瑞泉兰若。
元德元年,圆觉四众必欲致,为勉强一出,又复弃去。
二年,羽州守道蕴,初创慧林寺,延涖之。
元宏元年,达官贵人,有以见长请者,复辞。
二年瑞光寺又求为第一代主。
三年,王既复辟,召入见,以介子都督亲王之邸更为灵龟山临川禅院,命为之长,赐以“国师”之号。
建武元年秋王妃薨,王留宫中十馀日,罢政而讲法,因请宣说大戒,执弟子之礼弥谨。
及还,强之再入南禅,王亲率群臣至山,见群僧入定,静不闻声,次第行食,秩然有序,王甚嘉之。
每登席提唱,音声闳朗,词意警策。
王益喜,赐田若干亩以饭僧。
先是近臣有毁斥禅宗者,王以问曰:“自性三宝,何必强生分别。
”王以为然,至是知禅学为贵,谤言无自而入。
已而退处兜率内院,而建仁禅寺又欲起之,笑而不答。
历应二年,摄州守革西芳教寺为禅,佥谓非无以厌众望,遂振锡而往,举扬达摩氏之道,听者改容,为建无缝阁,以水晶宝塔安置舍利万颗其中,他若奇胜之地,多冠以亭榭以憩四方游士,规制灿然可观。
尝梦王作沙门相,乘宝车往灵龟山
已而即世,征夷大将军源公造天龙资圣禅寺,以助冥福,聘住持,遂与前梦协。
州守源公新立补陀院。
亦徇其意,为之说法,即还天龙。
康永元年春太仓天王亲往受戒,愿为弟子。
三年,建八幡菩萨灵庙于寺侧。
贞和元年,王复帅群臣来听法,敷宣之际,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赐以金襕紫衣。
二年春,令弟子智元补其处,退归云居庵
冬复召之入宫,加以“正觉”之号。
观应元年春,两宫国母请仙洞受五戒。
二年春谓左右曰:“天龙宫室幸皆就绪,唯僧堂犹阙,当力为之。
”及堂成,可容七百人。
廷议重名德,复强入天龙,为行《百丈清规》,声振朝野。
王复加以“心宗普济”之号,且遗之手书,略曰:“道振三朝,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再转法轮。
乘佛祖权,数摧魔垒,人以为荣。
年已高,又复引退兜率内院。
九月朔,召门弟子曰:“吾世寿七十又七,僧腊亦六十矣,旦夕将西归,凡有所疑可商讨焉。
”于是集座下者如云,随机开示,皆充然有得而退。
越七日示疾,两宫游临问起居,为陈摄心正因,精神不少衰。
作偈别大将军源公,复书《辞世颂》一首。
至晦日,呜鼓集众,翛然而逝,塔于内院之后。
所度弟子万有五千馀人。
其嗣法者,天龙则志元妙葩,建长则慈永,南禅则通彻周泽
仪观高朗,慧学渊深,举扬正教,如密云广布,甘雨频澍。
具生性者,随其根器小大,皆获成就。
上自国王宰臣,下至士庶,莫不顶礼敬信,如见七佛出世,香华供养,唯恐或后。
夫佛法之流于日本者,台衡秘密为最盛。
禅宗虽仅有之,将寥寥中绝矣。
千光院荣西禅师以黄龙九世孙,握佛祖正印,唱最上一乘,飙驰霆鍧,逢者胆落。
达摩氏之道,藉以中兴。
其示寂之时,且曰:“吾灭后五十年,禅宗当大兴。
”今印原承天目之正传,见道分明,契悟精深,则其悬记之言,已有可徵。
智曤又以高峰之胤,上纂无学元公,以继佛鉴范之传。
禅学勃兴,若合符节,斯亦验矣。
然而自天目溯而上之,至杨岐十有二世,杨岐黄龙则同宗慈明者也,其道固同矣。
道同则凡嗣其学者,先后奋发,殆有不言而喻者乎。
金华宋濂既为印原铭其塔,又于明洪武八年秋七月,因日本使臣之请,奉敕撰智曤碑文,俱见《銮坡别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水盛元 1276 — 1347
水盛
字竺源
自号无住翁
饶之乐平范氏子
十七依罗山院尝公。
尝使从儒者学。
而师每习禅定。
且针指出血。
书金刚经。
尝呵之。
师云。
学儒可敌生死耶。
从度走。
月庭忠公于蒋山。
端坐一室。
以三百六十骨节。
八万四千毫窍。
及山河大地。
咸摄入一念。
始觉变易。
继凝定。
双瞳与合为一。
污从眦流。
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
见色闻声。
渐摇撼不动。
遂发愿云。
吾此生不能作佛。
当入无间地狱也。
傍观者。
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
止东林。
复奋云。
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
加精进力。
夜参。
半至极切孤危之际。
捐命一跃不觉。
如出荆棘之丛。
所履之地忽尔平沉。
而秋空素月。
连娟独炤。
返观自身。
湛湛澄澄。
唯一念不忘耳。
洎归罗山
方全体顿现。
偶阅妙喜明心见性。
非桑门事之辞。
又复致疑。
越五载。
会孤舟济公于蒋山。
有所言不契。
复往无为。
见无能教公。
举济言质之。
无能云。
为汝不解故也。
师忽大省。
尽脱去玄妙知解。
历观从前所悟。
皆梦中尔。
无能。
抚其背而记之云。
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师辞去。
东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
既隐于南巢。
巢民柳氏。
割山地建兰若。
以栖师。
地当五峰之下。
旧有龙潭五所。
闻师至。
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
遣官以聘起师。
西湖之妙果。
师弘阐宗旨。
震撼四方。
学徒一集。
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
时已行役僧之令。
师引退。
返南巢故隐。
而向慕者。
愈众。
宗藩宣让王。
累遣使者致师。
师以老病固辞。
淮西廉访使斡公王伦徒。
监察御史常公道夫。
尤极趍仰。
集贤学士公立
月湾先生吴公存
与师为世外交甚笃。
月湾至有晚始闻道之叹。
师常瞩学徒云。
凡剃发染衣。
当洞诸佛心宗。
行解相应。
以正悟之境。
灵灵自炤。
岁久月深。
具大无畏。
如透水月华。
万浪千波。
触之不散。
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师生平实證实悟者。
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
有壁立万仞之意。
广信祝蕃远尝云。
番阳竺源
吴中断崖。
其人类孤峰悬崖。
可仰望而不可攀跻。
人称之为实录
至正丁亥夏四月
召四众戒饬之。
引纸膝上书偈。
端坐而逝。
将葬。
是夜有光。
如匹练自天际下烛。
交相通贯。
未几。
散布五峰之顶。
复合于塔中。
三夕乃止。
巢之居民。
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五十又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姓范氏乐平人也。
母氏徐,生盛时,祥光照室。
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
年十七依罗山院僧常。
初就塾师讲习文义,而每从静坐习禅定,且刺指濡血书《金刚经》。
常呵之曰:“汝不先明文理,顾能深入禅关耶。
曰:“学佛了明生死,岂若儒者拘守章句乎。
”及受度,谒月庭忠于蒋山,而孤舟济方居首庭,以皖山蒙山者诲之。
抚几叹曰:“吾已见二老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豪窍,及河山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眸,与念为一,汗从背出,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撼摇不动,乃自信法决可證。
因取所携帙,以火焚之,且发愿云:“吾生非深入佛海,当入无间狱也。
”闻者惊叹。
俄过匡庐,止东林,闻有僧所见不异云门,往叩焉。
僧以无诚心让之。
复自厉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如临万人敌,如操滩上舟,不遑他接,夜牛参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所履之地,忽尔平沈,而秋空素月,娟娟独照,返观自身,湛湛澄澄。
唯一念之不忘,犹以坠于断灭,益进弗懈,或静或动,未尝间断。
洎归罗山,方全体顿见,十方世界,举皆现前,参之诸祖契證,如镜照镜,坦然明白,自以为开悟。
掌藏钥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不能释者数日。
或谓之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
子何太滞也。
”于是胸中又荡然如洗,然不敢谓已至也。
越五年,重晤济于蒋山,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摩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
云:“此形神俱妙而已。
”济云:“不然,子他日当知之。
”复往无为(州)见无能,教以济所举之言质之。
无能云:“为汝弗解故也。
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无能抚其背而祝之曰:“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复辞去,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之凤游山。
海印如方长荐福,请分座说法。
久之,往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延居之。
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及至,悉乘风雷徙去。
元天历己巳,起主西湖妙果寺,弘阐宗旨,震憾四方,学侣云蒸,有不远数千里而来者。
郡守戍将虚己求道,日不暇给。
时军书旁午,令僧充役,请于郡守刘公,特免其科繇。
未几,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遗使者欲邀致之,以老病固辞。
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召四众戒勖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将入涅槃。
吾其时矣。
”引纸书偈,端坐而逝。
尝自营葬塔于山下,是夜有光如匹练,交烛通贯,顷之,散布峰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数十里聚观,骇之。
弟子慧月、慧观等奉遗骨瘗焉。
寿七十三,腊五十三。
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
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
然其淬砺学徒,必使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自照,久之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盖一生实證实悟,故以之诲人,真切如此。
所著语录,虞公邵庵既为之序而行之。
宋文宪公濂,复捃其事而铭其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怀信元 1279 — 1356年8月24日
怀信
字孚中
姓姜氏
明之奉化人
初从延庆半岩全公。
习教旨义。
声籍甚。
久之叹曰。
教相繁多。
浩如烟海。
算沙徒自困耳。
奚益。
因改辙而力禅。
参承诸名宿下语。
多枘凿弗合。
不胜愤悱。
时竺西坦公。
迁主明之天童。
师奔质所疑。
竺西一见。
知为法器。
厉色待之。
不与交一语。
师疑愈炽。
自是依止不忍去。
得豁然焉。
天历间
住补怛洛迦山
大龙翔集庆寺
龙翔。
元文宗潜邸也。
及至践祚。
建佛刹于其地。
栋宇之丽甲天下。
未几毁于火。
昙芳忠公新之。
功未竟而化。
师乃出衣盂之私。
补前未备。
不日而集成功。
虽以名德领钜刹。
不效饰车舆盛徒御。
以自誇衒。
始终一钵萧然而已。
会元政大乱。
戎马纷纭。
寺事艰窘日甚。
师处之裕如。
不以屑意。
一旦晨兴。
汤沐浴。
更衣趺坐。
谓左右曰。
吾将归矣。
汝等当以法自期。
励精进行。
可也。
言毕而瞑。
侍者撼且呼曰。
和尚去则去矣。
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师叱之而复瞑。
侍者呼不已。
师握笔书曰。
平生为人戾气。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书毕而寂。
时丁酉八月某日也。
茶毗于聚宝山前。
舍利如菽如麻。
五色灿烂。
虽烟所及处。
亦累累然生。
贮以宝瓶。
光发瓶外。
师赋性恬冲。
喜溢颜间。
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
人有犯之者。
颔首而已。
然进脩极勤。
自壮至髦。
默诵法华经一部。
虽暑烁金寒折胶。
无一日阙者。
屡感莲花香。
满院芬郁异。
尝非世间者可比。
大明兵下金陵
僧徒风雨散去。
师独结跏宴坐。
目不四顾。
执兵者满前。
无不掷杖而拜。
上尝亲幸寺中。
听师说法。
嘉师言行纯悫。
特为改龙翔。
为大天界。
告终前一日。
上统兵。
江阴沙洲上。
昼寝。
师服褐色禅袍来见。
上还闻迁化。
衣与梦中正同。
大悦。
诏出内府帛泉。
助其丧事。
且命卜葬。
举龛之夕。
上亲致奠。
送出都门之外。
师说。
有五会语录。
行世。
怀信禅师者。
字孚中
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
十岁求师于其亲。
亲命抱本入乡塾。
不二载。
诸籍了然。
竟罢读。
乃谋法华而诵之。
遂坚图出家。
任大法。
又三载。
师事法华院子沙门
以试经得度。
竺西坦禅师居天童。
往谒之。
坦公瘦面如铁。
寻常热棒如雨点。
请益者。
隆冬亦战慄挥汗。
虽年少。
从容入问大法。
器重之。
久经炉鞴。
乃道通。
担垂问曰。
兴化打克宾。
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
出对曰。
俊哉狮子儿。
深肯之。
未几坦公迁化。
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
与击节酬唱。
拍拍是令。
每称之曰。
信公乃洞宗赤帜。
济室白眉也。
大定丙寅
出住观音寺
天历己巳
迁居普陀。
至正改元
天童席虚。
当事者必以致
曰。
天童自哲人相继。
化后规制非旧观矣。
今诸公不弃山野。
山野惟据令而行。
诸公若以为可。
则山野以继述为志。
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
如不便诸公。
请更议之。
众皆稽颡曰。
诺。
于是莅天童。
积弊顿除。
法席不期而再振。
四方以贤誉归之。
当是时。
南北兵荒。
丛林多窘。
天童食堂盈千众。
安居不乏。
尚有馀粮。
以赈饥贫。
楚石琦公尝作偈与曰。
长庚峰顶白云间
捧劄西来笑展颜。
几叠岩峦围丈室。
万株松树绕禅关。
当年金碧谁将去。
今日天龙合送还。
老我恰如窥豹者。
管中时复见斑斑。
江表大龙翔寺御史
奉诏迎
欣然自来。
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
越二载。
明太祖兵下金陵
寺众风散。
独趺坐不去。
顷之兜鍪蚁集。
俨然在定。
如不知也。
太祖入寺。
合爪相迎。
太祖问曰。
众僧因甚不见。
曰。
明眼难瞒。
太祖甚喜。
乃命招僧还寺。
太祖尝听信说法。
归为近侍曰。
龙翔僧。
言行纯悫。
太平有道沙门也。
遂改龙翔为天界。
命褒章而赐之。
德腊虽高。
未尝以声色加学者。
学者自化。
日课莲经七卷。
寒暑不间。
有僧问曰。
和尚诵经。
还解义么。
曰。
清晨吃白粥。
而今又觉饥。
僧曰。
此语却与经文不合。
曰。
明眼师僧灼然犹在。
僧呵呵大笑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曰。
且喜受奉行。
丁酉元旦日食。
太祖问之。
对曰。
食后自明。
太祖又深喜。
复论古今符谶之理。
曰。
圣哲以至公为心。
不求符谶。
而符谶自合矣。
愚昧以私欲为念。
虽凤麟昼现。
仍成怪物。
故曰在此不在彼。
太祖称善。
尽欢而罢。
八月二十四晨起。
沐浴更衣。
召众告曰。
吾行矣。
汝等当以法自期。
瞑目而逝。
侍僧撼且呼曰。
和尚不留片语。
以示人乎。
复展目索笔书曰。
平生为人契戾。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乃瞑目长往。
太祖督戎江阴
前一日。
告别。
及还金陵闻讣。
与梦合。
太祖甚嗟悼。
左右皆言。
前日梦。
金甲大人相报曰。
天界古佛入灭矣。
太祖益惊异。
赐帑金以资后事。
举龛日。
太祖临奠。
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
获舍利五色。
贺齐叔。
为卜牛首山建塔。
又命儒臣铭之。
天童所塔者。
爪发衣履也。
承诏。
去龙翔天童。
左右谏曰。
当今扰攘兵戈。
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
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
某等似不取也。
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
答曰。
我汝均为佛祖儿孙。
力当撑拄佛祖家庭。
任缘赴感。
职宜然也。
若俱以祸福撄心。
埋身藏影。
岂大慈旷济之道哉。
且戈矛剑戟之场。
独非安乐邦乎。
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
径山三代。
门庭施设。
虽各不同。
究其机要。
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
度公至老。
尚力图兴复。
信公至殁。
示应明主。
是其荷负祖道之任。
真难释肩。
如吴人游楚者。
病中闻之。
仍吴吟也。
先辈之苦心若此。
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
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
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
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
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
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
”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
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
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拟曰:“俊哉,师子儿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
文章渐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
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
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
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
随其性资,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
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
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
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主之。
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
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
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
寺院萧条,日见艰窘,处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
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
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
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
僧众日归,法施益盛。
一旦晨兴,索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
”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
”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寿七十八,腊六十九。
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
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塔其上。
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
”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
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
荣贶之加,近代无比。
著有《五会语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绍大
绍大
吴氏子。
世居严之桐江
故因以为号。
师神观孤洁。
不乐处尘𡏖中。
一触世氛。
唯恐有以涴之。
具戒后上双径。
大辨陵公
公道价倾东南。
见师甚喜。
授以心印。
师退自计曰。
如来大法。
其止如斯而已乎。
遽辞去。
遍历丛席。
诸尊宿告之者。
不异径山时。
慨然曰。
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
乃归见公。
公俾给侍左右。
师益加奋励。
胁不沾席者数载。
朝叩夕咨。
所以悟疑辨惑者。
无一发遗憾。
遂得自在无畏。
寻以心法既明。
而世出世智。
不可不竟。
每夜敷席于地。
映像前长明灯读之。
一大藏全文。
阅之至三过。
皆通其旨趣。
师之志犹未已。
儒家言。
及老氏诸书。
亦择取而嚅哜之。
自是内外之学。
两无所愧矣。
出世。
凡三坐道场。
学子翕集座下。
甚至无席受之。
能正容悟物。
人见之意消。
有求文句者。
操笔立书。
贯穿经论。
而以第一义为归。
间游戏翰墨。
发为声诗。
冲和简远。
有唐人遗风。
至于有所建造。
甃石运甓。
躬任其劳。
以为众倡。
手未尝捉金帛。
悉属之知因果者。
或尤之。
则曰。
吾知主法而已。
尝患滞下疾。
拭净不忍用厕纸。
摘菽叶充之。
生平不畜长物。
所服布袍。
或十馀年不易。
报身七十有四而化。
维那发遗箧。
欲行唱衣故事。
唯纸衾一具而已。
笑而去。
其刻苦。
盖人之所不能堪。
非见解正力量弘。
岂易致是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绍大字桐江姓吴氏
世居严之桐江,因以为号。
父善,母李氏。
绍神观孤洁,不乐麈壒,一触世氛,唯恐涴之。
乃入里中凤山寺为沙弥
稍长,祝发升坛,纳满分戒。
私自忖曰:“化龙之鱼,肯伏蹄涔耶。
”即日,杖策而出,上双径山谒大辩陵,授以达摩单传心印,相与诘难者久之。
复自忖曰:”如来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载,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历三吴,之墟宿,留建业,经匡卢,溯大江之西,还止湖湘汉沔间。
名蓝所在,必往参焉,诸尊宿亦多以深入远到期之。
已而叹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
”乃归见陵,陵使给侍左右,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
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法。
陵喜传授有人,每形之于言。
时东屿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净慈,为法择人,如沙中淘金,鲜有慊其意者,独于绍别见推许,邀主藏室。
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
”手翻贝叶,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长明镫,读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复三过,皆通其旨趣。
绍犹以为未达,乃取儒家及老氏诸子之书,择其菁华而擩哜之,自是内外之学粹然无滓。
元至顺壬申,广教都总管府新立未久,采诸舆论,命出世岩之乌龙山景德禅寺,兴废补坏,善誉流衍。
至正辛巳行宣政院迁主金华山智者广福禅寺
寺当孔道,且近郡城,持节往来多朝中华贵及文学之士,恒入山问道,故持法者颇难其人。
自绍莅此,无贵无贱,靡不向风悦服,四方学子翕然坌集,至无所容。
时法会,号为极盛
戊戌秋,院中复徇群请,移住义乌黄山宝林禅寺,坚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
明年己亥八月朔,觉体不自适,至七日,日将没,呜鼓集众,告以永诀,即歛目危坐,或请书偈,掷笔叹曰:“纵书到弥勒下生,宁复离此耶。
”翛然而化,服沙门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
越五日,获舍利罗如绀珠,齿牙贯珠不坏,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
绍广额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为务,敲喝兼施,未尝少懈。
有求文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归之第一义谛。
间(閒) 游泳性情,发为诗词,和冲简远,有唐人遗风。
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
手未尝握金帛,瓶钵外无长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
临寂,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息而去。
三会语》有录:与金华宋文宪濂相友善,尝共阅蝇头小字,虽年耋,眼明如月,为惊异。
又录近作诗一卷寄之。
故其终也,为铭其塔,历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来者,具《芝园续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